《天路歷程》讀後感
賀雄雄
一、約翰.班揚的生平簡介以及創作簡歷
約翰.班揚(習慣稱本仁約翰)(1628-1688)是英國牧師,散文作家。他出生於農村勞動人民家庭,父親是補鍋匠。他未受過正規學校教育,很早就繼承了父業。英國內戰時期,他於1644至1646年參加了議會領袖克倫威爾的軍隊,接觸清教徒運動和社會各階層人物,這對他以後的宗教信仰和文學創作產生了影響。1648年(或1649年)他和一個清教徒的女兒結婚,家裡一貧如洗。他的妻子帶來的嫁妝是兩本宗教書籍。於是他加入浸禮會,並成為傳教士。他的傳教活動觸怒了正規的傳教士,他們說他“企圖如同補壺補鍋一樣修補人們的靈魂”。英國國王査理二世復辟以后,政府禁止不信奉國教的人自由傳教,本仁約翰置之不顧,遂於1660年被捕,監禁12年。1672年獲釋。1676年再次入獄,6個月後出獄,擔任浸禮會牧師,外出傳教,繼續寫作,並繼續以補鍋為業。他人生的五分之一時間在監獄裡,神在監獄中造就他,就像神在監獄中與埃及奴隸約瑟同在一樣。在常人難以忍受的苦難中,他被神造就,蒙受神的大恩,結出豐碩的成果。藉著他自己所經過的天路歷程,他寫出了《天路歷程》。
本仁約翰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自傳《罪人受恩記》(1666),主要敘述他信主的過程,在獄中所寫。他的代表作《天路歷程》也是兩次在關監獄期間寫成的,於1678出版。
《天路歷程》作為他獄中心血凝成的杰作,問世300多年來,被翻譯成世界各地不同的語言,至今譯本總數約為200種,每年還在遞增。對於《天路歷程》,家喻戶曉的程度僅次於《聖經》。《天路歷程》講述了一個堅韌的基督徒為尋求永生,踏上荊棘遍布的漫漫長旅。充滿危險、誘惑與災難的塵世被他一步步拋棄,這只是為負罪的靈魂得著潔淨,在高天之上得到迎接。
在《天路歷程》中,聖經中的一些名稱和意義被擬人化。故事生活化,小說人物形象豐滿,想像奇特。本仁約翰對人性弱點的觀察尖銳而深刻,因而使人物故事活潑生動。書中追求真理,熱愛生命的熱情震撼人心,這是神呼召人和人跟隨神的真實體現,因而超越了時間
和讀者年齡層次的局限,受到普遍歡迎。布道王子司布真一生看了一百多遍。成千上萬的基督徒從這本書中看到發生在書中主人公身上的事情,也同樣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因而從中獲得面對人生難題時的力量。
二、神帶領我們走義路
《天路歷程》共分為兩部:第一部講本仁約翰看到一個基督徒在走天路(有二十篇),第二部講他的妻子----女基督徒和他的孩子們也在走天路(有十八篇)。
(一) 一個人兢兢業業地履行他自身的職責,他所做的都是最平凡不過的事情,然而不經意間卻創造了奇跡。《天路歷程》就是一個平凡的人,在傳道和坐牢的過程中所創作的偉大作品,它不像很多隆重推出的東西----華美卻速速地朽壞。它是一個卑微的補鍋匠基於自身的信仰在監獄中寫出來的作品,意在造就他那個時代的信徒,沒想到他的作品成為信仰名著,也成為文學名著。其中奧秘,實在是耐人尋味。因為神的手指在他心版上劃動,智慧和啟示的靈在他生命中運行,所以他能寫出鼓舞、造就人屬靈生命的書。
《天路歷程》所呈現出來的內容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寓言形式的故事,一個是故事的深刻寓意。《天路歷程》之所以經久不衰,其講述的故事精彩動人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二) 《天路歷程》所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基督徒的人超越死亡,超越罪惡的故事。這基督徒看了一本書以後,就變得愁苦不堪,因為他從書上得知,他所居住的城市將被天火焚燒,成為“將亡城”,可是他根本不知道如何逃生。另外,自從看了這本書之後,他發現自己的背上有一個沉重包袱,壓得他苦不堪言,可是他不知道如何解除這重負。於是,解除重負,尋求永生成為他活著的唯一目的。
被稱爲“宣道師”的人指點他必須逃離故鄉“毀滅城”,到“天國城”去。小說生動地描寫了“基督徒”一路上經過“灰心沼”、“屈辱谷”、“死蔭谷”、“浮華市集”、“懷疑堡壘”、“快樂山”,沖破撒旦的重重攔阻,打敗撒旦的攻擊,最后到達天國的艱難歷程。屬靈的爭戰十分激烈,靠耶穌力量,戰勝自我,戰勝世界,戰勝撒旦。我們要進窄門,走小路,天國是要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
《天路歷程》又講述同路人之間有真誠的愛,他們相互扶助,同走天路,最後終於到達上帝的國度,榮耀的君王和天使迎接他們。
有一個初中生看了《天路歷程》之後,感慨地說:書中主人公基督徒和他的兩個同伴,“忠信”和“盼望”相愛如兄弟,都願意為對方犧牲自己的精神,讓人敬佩。愛神、愛人,真誠無私的愛正是《天路歷程》打動讀者的一個重要特質。基督徒一路上得到了傳道者、釋道者、仁善、謹慎、遠見、虔誠、仁愛、知識、經驗、誠懇以及多位天使的正直無私的幫助。如今長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三) 本仁約翰在書中生動地描寫了路途中的重重艱險,基督徒先從“絕望的泥潭”中掙扎脫身,路經“名利場”,爬過“困難山”,越過“安逸”平原,來到流著黑水的“死亡河”畔,“天國的城市”就在河的彼岸。
同時,本仁約翰運用現實主義方法描寫英國鄉村公路上的一些景象和許多人物,如“無神論者”、年輕的“愚昧無知”、“世故的聰明人先生”、“馬屁先生”、“愛錢先生”和喋喋不休的“話匣子”等,他們既代表抽象的概念,又是有血有肉的活人。他把他們的動作和談話寫得非常生動,《天路歷程》是宗教文學,它和通俗的布道講稿性質相近,同時它又屬於民間文學和兒童文學名著(如基督徒和魔王阿波裡昂的戰斗,就來自民間故事)。
基督徒所發現的重負寓指人的罪惡。基督徒為了擺脫罪惡的重擔得到永生,走上了一條困難重重但又讓他越來越剛強的路。這條路就是一條超越死亡,超越罪惡的路。這又是一條什麼路呢?這是一條十字架的道路,這是一條苦難、曲折,而又榮耀的路,這是一條只有耶穌帶領才能走的路。主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耶穌的同行,才能使我們進入光明國度。因為天下人間,我們沒有別的名可以靠著得救。
三、 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主耶穌
人生的一個大限,就是死亡。死亡就像是一個堡壘,進了它的門就再也回不來,而進門之前所擁有的一切都帶不進去去。更為要緊的是,這個堡壘是神秘的,沒有人願意進去,但不知什麼時候眼睛一閉就進去了。所以,如何面對死亡實在是人生的一個巨大難題。絕大多數人都懼怕死亡,因為人一切的努力都會被死亡摧毀。一個不能在死亡面前坦然無懼的人,他也無法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苦難。我們看苦難是神化妝的祝福,(林后4:7-10)“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 神,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但是對於一個不信主耶穌的人來說,苦難就是死亡的使者。同時,一個不能在死亡面前坦然無懼的人,他的擔當是有限的,他的品格是有限的,他的快樂是暫時的,他所尋獲的精彩生活因而也一定是脆弱的。
人生還有一個幾乎是和死亡一樣困擾人的巨大限制(只是被絕大多數人忽略了,即使有所察覺,也不願對它有更多的認識)。這個限制就是每個人老舊人沒有死透,懷藏罪惡。沒有人敢把自己的心思意念像放電影一樣放給別人看,為什麼呢?因為人的很多想法都是不可告人的。光這一點就可以說明人心中的罪惡。人的內心深處有罪性,從裡面常常涌出罪惡的想法,一有機會就會轉變成言語和行為,對身邊的人造成傷害。
一般人在死亡和罪惡的重壓下所展現出來的都是一種充滿嫉妒,充滿紛爭,充滿焦慮,充滿憂傷,充滿怨恨,充滿冷漠,容易失控,容易失信的生命。唯有裡面有基督生命的人,才能結出聖靈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5:22-23)
所以,求神加給我們力量,使我們保守我們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的。讓我們願意除去眼目的情欲,肉體的情欲,今生的驕傲,釘死老舊人,治死身體的惡行,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耶穌。
四、探討《天路歷程》中的幾個問題
1. 女基督徒的鄰居女孩子名叫仁慈,後來成為她的兒媳婦,同走天路。起名時的境界太高了一點,因為世上沒有一個義人,沒有仁慈。人因信稱義。
2. 基督徒和忠信到浮華集市上買真理,世界市場上沒有真理。主耶穌就是道理、真理、生命。不知道本仁約翰是誤寫,還是讓人反思。
3. 進窄門和走小路。一般解釋進窄門就是進了天國的門,到終點站了,為什麼還要走小路呢?因為我們接受主耶穌的救恩,已經得著永遠的生命,在這層意義上我們進了窄門,過著在地如同在天的生活。但是我們人仍舊在地上,我們要走小路,走十字架的道路。大路是引向滅亡的。
以賽亞書30:21,“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
賀雄雄弟兄 帶職事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