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撒演義
米迦勒
中國古代嫁娶之前,新人們先要拜天拜地拜父母。 「聖經」裡記載敬拜的對象卻高出一個層次,乃是造天造地造男女造祖先的造物主。同樣是嫁娶的事情, 「聖經」裡亞伯拉罕派僕人為他的兒子以撒到遠方娶新娘,要僕人向造物主發誓,就把造物主稱為“天地的主”(創世紀24:3)。按中國古人的說法,天地有“天壤之別”,高低差別太大了,怎麼會有同一個主宰呢?
這個答案,因另一個也名叫以撒的基督徒科學家的經歷,第一次有了合理的說明。這位科學家名以撒姓牛頓, 是聖誕節出生的。年輕時他所就讀的英國劍橋大學,有一段時間曾因發生流行病而把學生全部遣散回家。於是以撒也回到自己的家鄉。
一天,以撒剛讀完創世紀24章中和他同名的以撒的故事,“天將晚,以撒出來在田間 默想”(創世紀24:63)。於是他也來到自己家旁邊的田間休息默想,就像聖經裡的以撒那樣,“舉目一看”(創世紀24:63), 他看到傍晚天邊的一彎新月,就開始思考月亮運動的規律,並默想造這一切的“天地的主”(創世紀24:3)。
這時,剛巧一個蘋果從樹上落下砸在他的頭上,他撿起來,覺得果皮粗皺,不合適吃,就隨手扔到遠處。這把以撒的思緒從月亮軌道上拉開了,他不自覺地想到:“這個蘋果,我就是扔得再遠,也還是會掉回地上的”。
突然,他得到一個靈感:
“地球不是圓的嗎? 離我們遠的地面,不是平的, 而是四周逐漸沉下去的大球面。
(注:筆者上班的地方離五大湖不遠,眺望那兒遠方的水面,很明顯能看出逐漸下沉的球面。)
“那麼,如果我扔的蘋果出手足夠快, 它下降的時候已經飛到了遠處同樣已經下沉的地面,那麼這蘋果離開遠處的地面豈不還是保持著一樣的高差?
“那麼,這蘋果就落不到地上了,它飛向遠方下沉多少,地的球面也延展到遠方下沉多少。
“這樣,這個蘋果豈不就繞著地球轉了,像月亮那樣了嗎?
“原來,地上的蘋果,和天上的月亮,雖然表面看來有天壤之別,卻竟然是按相同的規律運行的! 天地相隔雖遠,造物主卻同時是天地的主!”
以撒•牛頓忍不住哼起了教堂裡聽過的一首讚美詩:“我舉目觀看,祢手所造工,一切皆奇妙!”
牛頓根據他對有關地球半徑的知識,計算了遠處地表彎曲下沉的程度,等於蘋果按某個出手速度被重力拉沉的程度,發現這個出手速度大概需要每秒五英里。這後來成為了計算衛星發射速度的理論基礎。牛頓進一步發現了萬有引力:那拉蘋果下落到地上的同一力量,也拉天上的月亮每月繞行,也拉他朋友所發現的哈雷彗星每七十多年重現在天空。如此多種不同的表現,卻源自同一個規律。
我們的信仰傳統和牛頓的科學發現頗有類似之處:多種不同的表現,源自同一個造物主。中國古人迷信多神,所謂地上的土地爺,所謂天上的雷公電母,所謂的觀音管生育,所謂的閻羅管死亡,所謂的月下老人管愛情,所謂的關公管打仗,所謂的媽祖管航海......這些已被現代科學公認都是迷信落後的觀念。然而令人驚異的是,出現遠遠早於這些中國傳說的「聖經」, 卻宣稱所有一切都是由同一位造物主所掌管:
“祂使人死,也使人活;使人下陰間,也使人往上升。祂使人貧窮,也使人富足;使人卑微,也使人高貴。”(參撒母耳記上2:6 -7)
聖經裡的以撒,科學家以撒,和我們這些後輩信徒,都相信幾千年前「聖經」申命記6:4所寫的“以色列啊,你要聽。造物主我們的主,造物主為一。”(注:此照原文順序翻譯)
這個“ 一” ,原文是a-ch-d,既表示獨一, 也表示統一,無論多少種表現,皆是同一主宰。
這個“ 一” , 原文的數字(1+8+4)和“愛” a-h-v-a的數字(1+5+6+1)相等。
“ 一” 的數字和”愛“的數字之和, 等於聖經裡造物主名字的數字(y-h-v-h,10+5+6+5)
天地將要更新,造物主和祂的愛卻始終為一!
本文作者 米迦勒 芝加哥地區聖經愛好者